汉中在秦岭南麓,巴山北部,自然风光壮美秀丽,人文历史积淀丰厚。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380万,市境内58%森林茂覆,汉江、嘉陵江等567条河流、上千水库湖泊蕴聚了146.25亿立方米丰沛水量滋润着山川人文,使汉中依江河湖库之水而兴旺发达,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江河文明成果。成为国家“南水北调-汉江清水送京津”的核心水源保护地。
尤其是中国“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西汉使者张骞的故里,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的廊道路网”中的遗产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汉中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陕西省七处要点之一,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五条国际大通道上最美古城之一。
长江最大支流3000多里的汉江穿过全市中心最美百多公里的平原使汉中成为汉江上的璀璨明珠,自然造就20多万米沿江魅力景观。美丽的汉中盆地四季温润,稻油菜禽茶果高产质优,成为中国著名的粮仓、天府、鱼米之乡,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又被评获“中国最美油菜花海”、“中国最美镇”......每年三四月菜花黄、江水碧、麦苗绿,山山乡乡如镶金嵌玉、洒金播绿灿烁迷人;秦巴崇山清流,动植物种丰育,有国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贵动物、千种药草;秦汉在此奠基400年,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是古时跨越神州南北七条古道最大驿站;现京昆、十天、陕川高速横贯东西南北、西安成都高铁、关中至川北高速基本贯通,未来西渝高速已呈蓝图......富具中部地域,成中国古今最佳宜居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全国双拥模范城;享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现代汉中秉持走向世界第一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精神:“仁智,和谐,开放,图强”,中外盛赞“两汉三国,真美汉中”......
汉中被选为国家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供水安全,“南水北调-汉水进京城”的重点水源保护地。 也是由于地下水资源总量146.2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的2倍-3倍。汉中天然水质极佳,为低矿化淡水,是最优质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汉江总长度1577公里,流经汉中的干流长度就达到了270公里,流域面积为1.9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2.3%。汉中占到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流域面积的20.6%,出境水量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的60%。
近年来,汉中市汉江流域综合整治共完成投资20.87亿元,完成汉江堤防主体治理140.85公里,退耕还林238.8万亩,长江防护工程造林34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34.6平方公里。汉江支流兴建维固水库上千座,总库容5.3亿立方米,治理河道613公里。至今已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投资10亿元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新修加固干支流堤防护岸380.9公里,其中干流216.2公里,实现“江堤标准化、水景生态化、景观优美化”。在中心城区汉台南郑,相继建成了桥闸和百年一遇设防标准的堤坝,形成了25公里沿江景观和近万亩的国家级汉江湿地。初具规模的一江两岸工程对中心城区实现水源涵养、洪灾防治的同时,也起到环境调节、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为汉中增添了一张有分量的城市名片。
汉中因汉江哺育而熣灿,汉江因汉中明珠而绚烂。
通过实施“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环保工程,建立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为了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汉中市各级党政向全社会开展国情水情宣传教育,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水资源保护为主线,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关闭了所有的黄姜皂素加工企业,许多企业都增建了污水处理设施,确保达标排放。
汉中最大水库褒河石门水库上游的留坝县不但关停了全部的皂素企业,还关闭了影响水资源保护的石材加工和采矿企业;洋县龙亭是造纸发明者蔡伦的封地,为了保护水资源,也关闭了所有造纸企业,全市如今没有一家生产纸浆的造纸企业。关停小选金、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小电镀等企业和生产线336家(条)等上千户不利水源保护的企业。
同时在汉江支流兴建维固水库上千座,总库容5.3亿立方米,治理河道613公里,发挥了重要的调蓄、防洪、治污和拦沙作用;十一五”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扩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18%,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确保了汉江出境水优质高标,成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一江清水送北京,体现了陕西人民对国家的神圣责任,印证了汉中人民对首都的一片真情。